水稻,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与人类智慧。我校劳动课程设置了三个课堂模式,不仅在校内开展微耕课程,还让同学们亲身走进稻田,在实践中感受农业生产的魅力,体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传承农耕文明。11月20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寰岛实验中学七年级同学前往水稻国家公园开展第三课堂研学活动。
劳动课程介绍
我校劳动课程内容分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以智慧农业教室为依托,开展校园微耕课程。第二课堂:凭借美好“食”光社团,开展烹饪、烘焙、茶艺、花艺课程。第三课堂:迈出校外的步伐,走进水稻国家公园开展研学活动。
在智慧农业教室,依据现代农业园区的劳动教育需求,通过配置育苗工厂、果菜工厂、叶菜工厂、物联网环境监测设备等智慧农业教具和设备,打造现代农业场景化劳动空间,为学生科普现代农业知识,锻炼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在智慧劳动教室里引入立体果菜栽培技术,利用岩棉+营养液栽培模式和精准补光技术,实现营养液精准供给、良好的光合作用,杜绝重金属污染、绿色健康。开展番茄、草莓、黄瓜、彩椒、甜瓜等果菜种植活动。
本次第三课堂地点为三亚市海棠区水稻国家公园,公园里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国家杂交水稻(袁隆平试验基地)、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种植了近 500 种水稻品种,其中南繁基地是是我国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南繁育种科研基地,为实现种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国农作物品种有 80%都经过南繁选育,南繁作物种类目前已经扩展到水稻、棉花、小麦、烟草、蔬菜等 30 余种。
丰收祭祀作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激发大家对大地母亲的深深敬意和无限感激;同时,丰收祭祀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依存,激发同学们对自然的一种虔诚崇拜与感恩表达。
抓鱼大家在插秧中认识到了水稻的基本形态,学会分辨出水稻等农作物与杂草的区别;了解到了水稻的不同种类,明白粮食的珍贵,树立珍惜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在制作稻草人和抓鱼的过程中大家放松身心、享受自然乐趣;培养了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动手能力;并且在劳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劳作能力,激发大家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大家在袁隆平院士雕像广场集体缅怀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接着参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水稻国家公园的现场照片, 聆听总书记关于“南繁 ”的重要指示,学习粮食安全的相关知识,了解世界和中国粮食安全现状,树立粮食安全忧患意识。
从校内到校外,校园微耕链接“校园”和“农业基地”,同学们在行走青禾间,付劳动于实践,收获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农业科学的无限向往。这趟旅程虽已结束,但在青禾间种下的成长种子,必将在未来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光彩,激励着大家带着所学所悟,继续在成长道路上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