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7届全国推普周到来之际,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寰岛实验中学举行了“寰岛思享行读书分享会”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阅读兴趣、提升专业素养,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拓宽教育视野、创新教学理念,以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在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同时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教育质量。
陈玲玲老师分享: 在我们的工作领域,沟通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环。无论是与学生、家长互动,还是同其他教师交流,有效的沟通都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进而达成最佳的交流成效。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其著作《非暴力沟通》里,详尽阐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大核心原则: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这四大原则犹如构建有效沟通的基石,每一个都不可或缺。同时,书中还涉及众多有关倾听、表达愤怒以及应对挑战等方面的精妙智慧。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使我深刻领悟到沟通的真谛——温柔的力量。这种温柔的力量,能够化解矛盾、消除隔阂,让沟通不再充满硝烟与冲突,而是充满尊重与包容,它犹如涓涓细流,润泽着每一个参与沟通者的心田。李婉莹老师分享: 读了《非暴力沟通》让我对语言是一把双刃剑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白了沟通的实质是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描述一件事情,并忠于自己的感受表达想法。 不要怕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要怕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不太清楚或者害怕如何表达可以仔细看看这本书,里面有一些理论基础来支持你去表达, 通过不断的练习,你一定会变得更幸福、快乐、自信。 每个人生而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但我们常常不懂得如何去表达,所以常常造成误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差。这本书给了我们如何正确表达的方法,通过练习,相信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好。 所以我推荐这本书,通俗易懂,希望大家看了之后有所感悟,做到知行合一。
王诗妮老师分享: 《碌碌有为》是一本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社会变迁的历史书籍,聚焦小人物生活的微观史更能让普通人深入地了解历史,真实地感受到时代的转折和变化。书籍中展示了人口变迁、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宗族与家庭等方面,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将大历史和微观史结合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一个更细节的中国。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感受更加鲜活、更加有血有肉的历史。
周玥老师分享: 《将熟悉变为陌生》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引领我踏上了一场心灵与认知的探险。它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日常,将平凡中的熟悉提炼出非凡的意义。 书中精髓在于,鼓励我们勇于跳出舒适区,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保持好奇与质疑。这种“陌生化”的能力,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在熟悉的世界里发现了新的惊喜与可能。它教会我,创造力与创新往往源自于对旧有观念的挑战与重塑。 此外,《将熟悉变为陌生》还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促使我不断审视自我认知的局限性,进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蜕变。这种深刻的内省,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思考的机会,也更加勇敢地面对未知与挑战。 总之,这本书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找到了平衡与自由。
徐欣欣老师分享: 人们常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作为一名教师,也应多读书,读好书。但日复一日的教学任务、层出不穷的教育难题,以及学生成绩的起伏波动,就像厚重的云层,偶尔遮蔽了我们前行的视线。面对班级里那些未能达到预期进步的学生,我们时常会陷入自我怀疑,忧虑着是否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所欠缺,这样的成绩如何助力他们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于是我在《关于英语课堂那些事儿》这本书中看到了教学上更多的可能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打开这本书的目录便能看出编者的用心,数个以“如何”开头的小标题按照分类细分,这些宝贵的教法和教技从各个方面为我们英语教师提供了借智借力的渠道。不同于其他厚重的书籍,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注重精简有效,每读完一篇都能带给自己大量的灵感,如其中一篇谈论的“预约门诊”法,让我学会了如何让学生爱上提问。 总之,这本书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观摩反思的机会,通过看别人的课堂,借鉴或反思本身,就像书中时刻提醒着我们: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王梓旭老师分享: 《允许一切发生》这本书,用平实却直击心灵的语言,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最让我触动的一点,就是“接纳”的力量。 以前,我总爱跟生活较劲,对不如意的事情耿耿于怀,结果弄得自己疲惫不堪。但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允许一切发生,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和不可控。这种态度,就像给心灵松了绑,让我感觉轻松了许多。 我开始尝试不再对小事斤斤计较,不再对未来过度担忧。当遇到挫折时,我学会了深呼吸,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这种转变,让我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允许一切发生》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会我,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成长的一部分。这种影响,将伴随我走过未来的路,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袁媛老师分享: 《允许一切发生》我允许万事万物如此开始,如此发展,如此终结,因为我知道,一切来自因缘,发生皆是必然,若我质疑抑或否定,受伤害的只有自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允许一切发生,一切的发生本身你就是不可阻挡的,你害怕也这样,不害怕也这样,所以我选择让它过去,不去跟它较劲,当你允许一切发生后,你就会变成一个柔软的人,放松的人。学会“允许”,允许一切如其所是,也允许一切事与愿违。 我想过一种,只悦己,不悦人的生活,不求理解,但求无愧无心。 过去或许稚嫩,莽撞,愚蠢,却都是一部分的我,我的一部分,把他摊开来,揉碎了,放在阳光下晾晒,是一种慷慨,更是一种成全一一我终于和那身逆鱗完成和解。 爱自己,从来不是纵容自己的懒惰,而是适当自律,为了更广阔和自在的人生放弃短暂的行乐。你要成为那个给自己雪中送炭的人。 人间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我们在其间闯荡,不问前程,只为体验,只为成长,只为尽兴一场。走错的路,说错的话,爱错的人,我尊重一切过往。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是他们,成就了现在的我。所有坚持,终将美好!
刘琼老师分享: 莫言小说《蛙》发表于2009年,对该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的主题、艺术内涵、历史空间、人物特色以及民间立场等领域。其实,探究小说《蛙》的艺术魅力,不应当忽略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特别对女性形象的分析,这部小说中以女性为主要色彩,女性形象蕴含的意蕴更为深刻。小说《蛙》中的女性各具特色,塑造了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首先,有沉溺于生育中的女性形像,如认为女人天性就应该生孩子的母亲、舍命产子的耿秀莲和王胆、甘作传宗接代工具的王仁美、为传宗接代取精的小狮子等等。这些女性形象虽然性格不同,但在对待生育这件事,却达成高度的共识;其次,有从“送子娘娘”到“杀人狂魔”的姑姑。姑姑是小说《蛙》着力刻画的女性形象,姑姑的前半生是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形象,姑姑的后半生是人人唾弃的“杀人狂魔”形象,这对立的一前一后极具反差的形象,构成了姑姑富于张力的人物形象魅力;最后,还有男性眼中的或天使或魔鬼的女性形象。小说《蛙》中的男性在看待女性时,形成了不是“天使”就是“魔鬼”的女性观,也特别耐人寻味。纵观小说《蛙》中的女性形象,她们既有血有肉又个性十足,更是中国当代文学人物长廊中极富时代意义的文学人物。探究这些女性形象的审美成因,不难发现她们既是中国根深蒂固的男权制文化的产物,也与女性自身女性意识缺失息息相关,从对这些女性形象审美成因的探究中,还可深切的领悟到作家莫言极具人文关怀的思想底蕴,以及别具一格,引人深思的女性观。这本书值得我们一读。
金玺老师分享: 本书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时间里的生活、写作、思考及所见所闻和所思,内容丰厚,语言生动。梭罗在书中不仅赞美自然、体悟生命,还深刻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批判,能够引发读者的广泛思考与共鸣。在浮躁的时代,阅读《瓦尔登湖》可以安放不安的灵魂,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轻松愉悦,并且对于想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的人,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一本书。它是一本书,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生活的本质。它是一种觉醒,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始终是人类不变的渴望。走进《瓦尔登湖》,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开启一场心灵的觉醒之旅。
王琳老师分享: 首先,书中展现了生活的不易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书中描述的种种艰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难。这告诉我们,只有正视生活的不易,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更加努力地去创造美好生活。这种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气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书中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性。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深厚的友情和亲情,也有利益的冲突和矛盾。这让我们看到人际关系的真实面貌:既有温暖的扶持,也有冷漠的疏离。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识别那些可能对我们不利的人和事。这提醒我们,在复杂的人际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社交圈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书中描绘了梦想与现实的鸿沟,以及面对挑战的坚定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抱负,但在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克服这些障碍,同时学会调整心态,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找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这告诉我们,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保持信念和调整心态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温馨然老师分享:继《红岩》《红星照耀中国》又一部红色经典 作者:龙平平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觉醒年代(青少插图版)》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讲述了从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与探寻救国之路的过程。书中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邢路老师分享: “生存还是毁灭”,史铁生把人生的过程看作孩子、情人和老人三种状态,即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便在不断地迈向死亡。生与死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他将个体经验和个体的苦难经历的重视转化为对于整个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整本书述说着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与感悟,为我们透析生命存在的精神意蕴。
魏美慧老师分享: 时隔十年再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推荐的这本书是台湾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主要内容是以女主角若菱与一位智者老人讲述了自己4种人生起伏的心里变化,让我们学会如何认清自己,改变自己的外在世界。本书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究我们人生模式的书,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看清小我,进而在生活中操练,让自己更加自在、解脱、快乐。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愈来愈丰富,可是不开心的人却越来越多,也许是因为我们走错了方向,都在外面的世界竞争,比较,抓取,很少有人关注自己的内心。借用书中的话,让我们关照内心,惜福感恩。
王雨晴老师分享: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蒋勋在《破解梵高之美》一书中写道:“梵高揭发了所有正常人的妥协,他明确宣告:没有某一种疯狂,看不见美。但是梵高的美太危险,我们只能面对他的画,不敢面对他真实的生命。”